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 > 王氏文化 >

文化的“祭品”

时间:2017-04-24 15:23点击: 关键字:文化的“祭品”,友寿公 、联成公,王开书
致我们的以王字为核心家族 贵州息烽 王开书 今天,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,纪念王氏祖先一世祖友寿公、二世祖王联成公进入贵州300年,以及一代又一代的

  ——致我们的以“王”字为核心家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贵州息烽  王开书
     
    今天,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,纪念王氏祖先一世祖友寿公 、二世祖王联成公进入贵州300年,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王氏家族成员,在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的丰功伟绩。缅怀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,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奋斗不止,为民族的团结忍辱负重,为家族的兴旺自强不息。
     应该说,这次祭祀活动,比上一届更加隆重,内容更加丰富。我们力求做到“形式”和“内容”的统一。形式上,无论从设计布局到专业舞台的搭建,均在当地,首屈一指。内容呢,我们力求做到听者有其思,闻者知其意。就如一副“良药苦口”一般,能“切脉”我们的“病根”。
    文化的“祭品”,才是我们这次祭祖之“根”,目的是团结我们,克服业已自立为王、各自为阵的家族文化劣根性,解剖人性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倾向,团结一致,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。
    300年前,我们的先祖到达桐枝驿后,因初来乍地,人生地不熟,倍受当地人欺负,住在山顶之上的大坡坪子,开山辟地,顽强生活。四世祖王兴仲、王兴德兄弟二人,为了改善生存环境,拼死一搏。特别是兴德一家四口,拼死与当地人马家一搏,其子正远、正品、正宽不幸遇难,才换来了我们在桐枝驿的立锥之地。没有他们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无私付出,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安家乐业。
   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,王家的历史上,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。
    兴德公一家的遇难,王兴仲公接过家族繁衍生息,传宗接代的大旗,其子正纲公27岁时从四川从教三年后返回故里,再续王氏生存、传代之艰辛历程。至今想起来,我们无不为他们孤苦伶仃的生活所感动。
    20天前,我们一行八人,从贵州出发,千里迢迢奔赴1000多公里,到江西吉安寻根问祖。开启了我们王氏家族300多年后,第一次寻根问祖之旅。其间收获多多,感慨万千。
   上午7时许,我们从贵阳出发,向江西迈进,开始了问道祖宗的第一步。一路心潮澎湃,浮想联翩。
   晚上7:42分,经过近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,我们的两辆轿车进入了江西吉安收费站。兴致勃勃的我们随机向一位收费员询问"大桥头"的地名时,不料这位收费员的热情超出我们的想像。他不仅停下手中的活来接待我们,更是向我们指点迷津,引导我们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找寻工作,让我们大为感慨:江西老表,名不虚传。
    晚上吃饭时,又巧遇一王姓酒店老板,胜似一家人。听说我们来寻亲,他说他大伯就是王家人,对王氏家族文化有研究,说着又是打电话又是开车去接大伯来,热情地与我们交流。
    事后才知道,这位宗亲的儿子是吉安市的副市长。第二天,两位老人和酒店老板亲自带着我们找到市里“庐陵太原王氏谱牒研究会”,一一的应对族谱,然后由其秘书长王义和宗亲带领大家,一路找寻。
    接下来的三天寻宗之旅时间里,免费吃请,免费导示,不辞劳碌的陪伴,我们甚至怀疑:“我们是不是上当了。
    三天,我们被前所未有的宗亲家庭亲情包围;
    三天,我们人生阅历中最高的真诚标准得到升华。江西“老表”、宗亲”老家“的温度,是寒冷的春天里最温暖的一抹绚烂阳光。
    三天,我们明白了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,康熙大帝强化边区贵州的统治,大范围地实施异地移民政策。家有儿子者,留下1人护家,其它全部发配。我们的先祖王氏"友"字辈三兄弟中,被动地从江西以“抓壮丁”的方式迁徙贵州,一别300年,多少代子女曾经梦想回江西,终未能如愿。
    经历十二代人,数以千以族人的艰苦挣扎,等到我们"开"字辈,终于梦想成真。重回故地,圆的不仅仅是多少年来多少辈人没有圆的梦,圆的更是我们蓬勃向上、自强不息的中国梦想。
    他们只是平民,传递的形象,却比“首长”还伟岸还亲和。
    “子规夜半犹啼血,不信东风唤不回”。宋代诗人王令的诗意,彰显的是兄弟情深,团结情长。
    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,我们感激于这个民族,我们感动于我们自己。正是因为我们血液流着“团结”的基因,我们才能永远向前,生生不息,源远流长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日出江花紅勝火春來江水綠如藍。
    “寻根问祖”,就是要明白我们从哪里来,将向去何处?真正意义上是寻找心灵的心归和平静淡然。而非攀高枝,搭人脉。乡音易改,故土难离,处处新鲜、声声亲切,这就是源于相同的密码基因,血脉相连,灵感相通。同根同祖同源 和平和睦和谐。
    纵观家族历史,我们发现,祖先人留给我们难以计数的思想和文化瑰宝。从王家大院到星落棋布的王氏宗祠,庄严而肃穆,厚重而静观。翻阅一本本王氏家谱,感染到的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力量在发力。
   以史为镜,可知兴替。
   今天,我们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横纵维度上,思考我们的今天,明天和未来。
   100年前,王氏家族可以说在当地声名显赫。祖公之一的王泽溥等一批文化名流上致燕京大学大学士,市、县一级官员纷纷邀约其当政参政,朝野上下皆拥簇而之。家族公不为所动,潜心教学,先后任底寨小学、九庄小学校长,修文、息烽保安团团长,可以说威振奋一方。桐枝驿小学是在九庄地区创办的第一公办私塾制小学,即今天的同心小学。
    诗书成册,纸贵一方,可谓书香门第之世家。厚重的文化历史,让家族事业久负盛名,长治不衰。
    文化安帮,智慧致富。这是王家成功的基因所在,教育,文化,科技,政界人士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比拟的优势。今天,我们纪念他们,不是为光宗耀祖,而是找出差距,奋起而上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,重树家族的灵魂,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价值观。
   30年前,改革开放,我们再出发。5-8人出类拔萃,投机让我们少数人获得第一桶金,成为了远近闻名富甲一方的百万富翁。30年过去了,昔日的百万富翁又进入落寞时代。
   我们在思考,这是谁的错?
   我们知道,他们勤劳甚至天天夜以既日的勤奋工作,但最终回天无术。这[究其原因,都是没有文化惹的祸?
   10年后的今天,又有一批人再次崛起,王氏家族成员1-2人进入千万富翁时代,3-5人500万元时代,10-20人进入百万时代。
   整体文化初中毕业,比上一波发财致富人学习进了“半步”,初中生多了。带动了大多数年轻人整体进入城市,但文化的“命脉”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,小富靠智,大富靠德。
    值得庆幸的是,“光”字辈将是一个靠文化取胜的下一代,在不远的将来,我相信王家一定会出现文化富豪和亿万富翁。
    我们缺钱吗?好像不缺。百万豪车,80%的家庭有车,可以说不落后于时代了。扪心自问,我们缺文化?
    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?人活得起来越累?甚至力不从心。我们的文化“透支”了,说白一点,就是当初“没学好”交通规则,上路后处处被警察罚,心理累不必然。
    大家并不知道,这是没有文化“底牌”的外在表现,多少文化、科技新贵日进斗金,已不在是过去。
    从第一代富人的投机时代到沉寂时刻,仅仅10年时间。10年落寞,没有超过2人跟上时代步伐。第二代富人5年造富,如今又进入平衡的过度期,人人思变,个个惊跳,庆幸的,下一代有文化的人可能接得上这“青黄不接的时代”。我们这一代人,将平稳过渡。
    说了这么多,都是因为没有文化惹的“过”。
    回到政务系统来看,100年前,我们家庭有30-50人,3-10人在各级政务系统工作;10%的概率。30年后,我们3-5人在政务系统工作,300分之一,1-2人为科级干部,且正科级干部几乎没有。这是何等的悲哀,这是不是后退,这是不是我们该警醒的地方?
我觉得,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思想考验。
    我们不该为小小的物质利益所迷惑,要放远未来,着眼长远。以一个从政的心态服务于民。多少仁义杰出人士不是有多大本事而胜出于人,而是有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贫的本领忍耐过人。
    今天的王氏家族,为什么会出现大而不肥,肥而不壮,壮而不强的局面?原因就是没有过硬的底牌。就如一个“虚胖子”,上不了拳击场。文化低拖了我们的后腿。
    “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‘惰’字致败”。曾国藩的《家书》,一言九鼎。‘惰’字何为,人心不往一个方向行动。
    什么叫同心不同德,因为大家“方向”不一致,结果就出现乱象:分房而治,勾心斗角;互不信任,诚信缺失;相互猜忌;无法沟通,甚至“窝里斗”,消耗了大家太多的正能量。这样的家族永远不会做大,更不会做强。
    团结,是我们最高贵的名片。团结,是我们最有力量的爆发。
    亲爱的兄弟同胞们,我们现在有饭吃,物质层面基本解决。但如果我们仍留恋于物质享受,不注重家庭和孩子的精神成长,不单纯从追求物质层面的个人家庭主义角度走出来,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像被人蒙上眼睛,摸不到所谓的“庙门”,一辈子都在吃我们吃过的“苦”。我们甚至我们的子孙后代,将世代相传地“累”下去,到追求精神层面的为人民服务共享的层面为落脚点,实现人生精神立世的最高价值。
    忠厚传家久,诗书济世长。
    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”。千百年来,《家书》、《家训》经久不衰。历史的经验表明:家风正,百业兴。家风正则后代正,源头正则国正。
    家风是一个家族甚至一个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是我们每一个族人应有的基本素养。凡是对父母不恭不敬甚至辱骂者,重责家法侍候;大凡对姊妹无端谩骂殴打者,家法重处。
   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书香家族,物质的富足满足我们身体的舒适,但心灵的快乐,是要靠我们亲情的家庭,醇厚的家教,严谨的家风来保障。
    我相信,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。
    同心同德,奏响团结和睦之歌;携力相谐,回归族人不变初心;真心相待,放弃前嫌。凝聚力量,我们方能勇往直前。
    文化的“祭品”,如良药苦口,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。切望与大家为解当下之忧郁,仰天,一饮而进。
Copyright © 2011-2015 庐陵王氏网 版权所有: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
办公地址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中天宾馆一楼(位于吉州区鹭州东路28号,吉安市邮政局对面,附近有6、9、10路公交车站点)
联系电话 18079655915 庐陵王氏该公后裔QQ群 23612981 网站联系 王义和电话 18079655915
本网站资料仅供王氏宗亲寻根问祖、交流联谊、谱牒研究和文化传播,严禁用于商业用途,如须转载敬请注明网站及作者!
Power by DedeCms chn-w.com赣ICP备12004828号-2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