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平王公均德在元初来武平县任抚民令,娶妻生子,直至退休时在武东桑梓坑开基创业,迄今已有七百五十余年,裔孙众多已达三十余代,分布全国各地及海外,在闽、粤、赣居多。均德公裔孙在各个世代均有较突出的人士,对社会治安、教育、文化、医药、外交、科技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,兹将均德王公事迹简介如下:
武平王氏开基始祖均德公,原籍江西吉安,是汀州剌史王继宗之孙,元初以进士荐为武平县抚民令。当时正值宋朝已近灭亡,元军挺进汀州(1277年)知汀州事黄去疾以汀州降元。1231年,元以汀州六县(长汀、宁化、上杭、连城、清流、武平)为帝女囊加公主赐地,帝女听其陪臣自为,只知收税供奉,不理民生,虽设县尹无所作为,在改朝换代之际,地方紊乱寇盗猖獗,民不聊生。因此,均德受命“总督十八寨兵民平之,邑民爱戴”(按志书及谱牒的记载)。
以上只十三字,但却含义深长,“平之”值得深思。如平定、平和、平靖皆为“平之”的内容,故略作分析如下:
(一)“平定”以优势兵力,一举把寇盗消灭,荡平之。但均德是一个仁德忠厚的文人,决不忍心把他们斩尽杀绝。且按史志的写法,“平之”下面应加上诛杀其首领×××几人,兵卒几十几百人,以志军功,但没写上,我看不是这种办法。
(二)“平和”就是谈判,一般匪首都是嚣顽凶恶、索要甚巨,无法谈判的,且“平之”与和谈是沾不上边的。
(三)“平靖”,均德是以文人总督军事,组织战斗,他熟读兵书,知道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三分兵力,七分政治的道理。寇盗除几个枭恶的为首者外,一般都是受天灾人祸缺衣少食,是时代的受害者,是受了危言耸听的被迫追随者,应多用宣传或离间等方法,瓦解他们的思想,一面密切组织兵力,擒贼先擒王,一鼓作气攻杀或俘捉为首者,宽赦众多的追随者,化敌为友,并解决其生活所需或介绍工作宣传政策,安排他们回家做一个良好的居民。这样既平定寇盗,又活人甚多,才能使邑人爱戴,我看均德公就是这样做的。再看他告老致仕(退休)携老伴率十儿到距县城五、六十里毫无防卫的武东桑梓坑安居,筚路蓝缕躬耕读书、和谐邻里、旷达乐观,没有人仇恨他,得到安度晚年,享寿89岁。他是一个仁德忠厚、智勇双全的长者,是个善于为政,地方治安的保护者,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。
我们早年往桑梓坑祠时,听当地父老乡亲传说:王均德致仕在乡下休养了二、三十年,从未再到县场,踏进公门。但乡民如有事,发生纠纷,投诉均德时,他都能察情核实,给予他们和平调解,平息矛盾,很少有人再到县里提起诉讼了。
正是:莫道干戈能止武,解除矛盾在和平
福建省武平县百岁老人 王同任 撰稿